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执行工作大格局,全力破解“执行难”局面。2017年以来,该市中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5.8万件,执结24.4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额444.7亿元,执行质效水平整体提升,2018、2019连续两年在全省中院执行质效排名中位居首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包含着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大力支持!”该院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说。
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确保法律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重视推动法院执行工作,积极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持续支持和保障法院执行工作。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常委会更加关注法院执行工作,把推动提升执行质效作为人大司法监督的重点。”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三年多来,泉州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督办代表意见建议、发出倡议等形式,对法院执行工作给予切实的监督和更大的支持。三年来,泉州市中级法院执行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制约“基本解决执行难”藩篱得到一定程度破解,2018年底,接受最高人民法院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执行工作中长期沉积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全面的破解,与党中央部署“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要求、与群众的诉求和期待仍有一定差距。
主要症结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推进执行工作?根据2020年度监督计划,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从今年2月底开始,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专题调研。
“解决执行难是一项社会工程,依靠人民法院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泉州市人大监察司法工委负责人介绍,“执行难成因复杂,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叠加、交织的集中体现,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及退出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在具体的执行中,也存在法院自身方面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执行工作流程节点管控还不够紧凑,“终本”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够到位,财产处置程序较慢,一些案件执行款分配发放不够及时高效,内部监督不够有力,边结边清边积现象仍然存在;联动查控系统对接兼容不够通畅,基层法院之间协作配合上还有差距,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还没有充分实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服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超标的查封等过度执行现象仍有存在,等等。
“解决执行难是一项长期工程,人民法院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勇于担当,久久为功,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执行工作的能力水平。”
4月27日,泉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中级法院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充分肯定全市法院执行工作的基础上,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首先,要加强规范化建设,促进执行质效显著提升。提高流程节点管控精准度,加强立案等重要环节管理,最大限度优化程序、压缩时限,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合法权益。提高财产处置时效,确保案款收发更加及时准确。规范“终本”案件管理,严把“终本”程序和标准。全面推进阳光执行,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执行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执行监督体系,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第二,要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破解执行难。健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实现网络化查找被执行人和控制财产。进一步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推动执行联动部门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嵌入国家“互联网 监管”系统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惩戒系统,实现系统自动比对、自动拦截,促进加快泉州市诚信体系建设。
第三,要坚持善意文明执行,让司法为民更有温度。充分认识善意文明执行的重要意义,既要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持续加大对抗拒执行、阻碍执行、暴力抗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也要坚持比例原则,找准双方利益平衡点,避免过度执行。依法保护产权,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严禁超标的查封和乱查封,严格规范纳入失信名单和限制消费措施,畅通惩戒措施救济渠道。
第四,要狠抓执行队伍建设,打造现代化执行“铁军”。树牢打赢执行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弘扬司法工匠精神,提高执行专业化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洁教育,强化监督意识,健全履职管理档案,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确保依法规范公正廉洁执行。